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几个角度去评价一个思想地位?
评价一个思想地位要从行动上,言谈之中,利益受损之后,名誉扫地之后,大难临头之时这几个角度。
行动是人的心里活动与大脑相结合的动作,言谈就是心里所想,利益受损后你的表现是不是很平和,名誉扫地看你能不能放得下,大难临头看你是不是只想自己,这些都是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地位的最好时机,因为只有在这些方面才能考验一个人的思想地位有多高。
《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孟子讲性善,着眼于教化;荀子讲性恶,是致力于礼法。
荀子,进一步细化落实了孔子“不占而已矣”的观点,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最高追求,成为历代学易者的终极目标。
荀子精于《易》,在他的书中有四处言《易》。其《大略》篇说:“善为《易》者不占。”他不把《周易》看作纯粹卜筮之书。同篇还引小畜初九爻辞“复自道,何其咎”,说明秦穆公能悔过自新,故《春秋》以为贤。《非相》篇引坤***爻辞“括囊,无咎无誉”,以刺“腐儒”。《大略》篇又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指出咸卦体现夫妇之道。这些都与孔子《易传》的观点一致,即解《易》注重义理。
荀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百家争鸣”中最后一位***。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经过几百年的“百家争鸣”,随着战国的落幕,也迎来了自己的尾声。诸多针锋相对的论战,也在对抗中迎来融合。
荀况曾三次作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交流的中心,这给了他广泛接触其他学派的机会。在荀况一生中,对诸子百家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包括儒家。
据此,他提出了“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明分使群”的古今、礼法之争和“虚壹而静”的认识论。虽然不一定全面超越先人,但是其思想显然融会了多家思想流派。
新文化的开创者
荀子的文章说理性很强,读起来爽朗上口,尤其是《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赋”这种文章类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传统儒学的突破者
最初,以孟子、子思一脉的儒家并不认可荀子,因为荀子的主张在根本上是否定了二者的,而且荀子明确表示自己和“思孟学派”不同,他认为自己和子弓才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
荀子是属于儒家的,但又近乎法家.战国著名的法家大成人物韩非子和秦相李斯就是其***,可想而知他的法家学术成就可观.而法家在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和儒家被统治者并行***用,外儒内法.
在儒家思想上,荀子提倡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左,各有一定的意义,出发点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对孟子一派思想上是相敌视的,各自以为正确.孔倡仁,孟导义,荀子重礼法.都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其法学对后世影响极大,以直流传到清末.
荀子出道时,百家争鸣已近尾声。
争鸣是从墨子批儒批孔开始的,这是春秋与战国之间的事。但墨家学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并未能真正撼动儒家的根基。
墨家之后,儒家的主要对手是道家。
战国早期,有老子;
战国中期,有庄子。
孟子虽然与庄子同时,却批墨不批道。他既没跟庄子过招,也只字不提老子。
如果没有荀子,争鸣很可能就会不了了之。荀子却要来算总账。
荀子是先秦儒家第三位***
孔子、孟子后面就是荀子。
作为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他很希望做一次总结性发言,何况儒家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历史的使命,就交给了荀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